連續(xù)遭遇伊春空難與華夏停航,中國支線航空去向何方?
若說2008-2009年之交奧凱、鷹聯(lián)、東星航空的問題被接連曝光,令外界關切的目光投向民營航空陣營,那么如今在空難和華夏航空停航后,需要接受審視的,是支線航空承運人群體。
事實上,在當前紛擾的討論中,支線航空在中國顯得面目模糊,與大型航空公司的區(qū)域分支、民營航空的概念糾纏不清。維基百科對支線航空的定義是:使用支線分機,為無法吸引干線航空公司前來的社區(qū)提供民航服務的承運人。
按照這一定義,鯤鵬(河南)航空、天津航空、華夏航空與幸福航空是國內(nèi)絕對意義上的支線航空,而干支并舉的奧凱,可以算作半個支線航空承運人。
在這一細分市場生存的群體,到底是怎樣的面目,又要面對怎樣的挑戰(zhàn)?
4+1群體
中國民航學院教授李曉津說。按照目前業(yè)界較為接受的另外三種評價標準,其一是只有始發(fā)地與目的地均在同一個省或自治區(qū),即可被視為支線航空;其二是只要飛行距離在800公里以下,則可被視為支線航線;其三是只要運輸量不大,就能被納入支線航線。
但這三種判斷標準均有瑕疵,以距離標準為例,從烏魯木齊飛喀什的時間便和距離與北京飛上海相仿,后者卻是主干航線;作為黃金旅游航線的成都-九寨運輸量巨大,卻又不是主干航線。
事實上,地方航空公司亦有部分支線航線。如成都航空即以支線為主,干線為輔,補充川航網(wǎng)絡;中小型航空公司往往結合支線和干線,大型航空主做干線。
以支線飛機飛二三線航點的標準來判斷相對較為科學。李曉津說,盡管國航、南航、東航、上航、川航也有支線飛機,但是比例太小,基本大家不把他們列入支線航空的范疇。一位民航業(yè)資深人士說。
由此得出的,是一份4+1名單,其中華夏與幸福航空分別位于西南與西北,而鯤鵬、天津以及奧凱則均以華北地區(qū)為基地。這些航空公司使用的正是典型的支線航空機隊,根據(jù)可查數(shù)據(jù),其中華夏擁有3架CRJ-200型客機,幸福擁有6架MA60(新舟60)飛機,鯤鵬擁有4架ERJ-190型客機(不包括失事客機),天津航空擁有5家中最大的機隊,包括ERJ-190客機25架,ERJ-145客機20架,多尼爾328客機29架。奧凱的機隊包括4架波音的 737干線飛機,但亦擁有兩架MA60。
這個相對不大的群體有著迥異背景,除了中外合資的華夏與鯤鵬航空,還有公私合營聯(lián)合持股的天津航,央企合資的幸福航以及100%民營的奧凱航。而他們坐擁的是一個細分市場截至2002年,中國100座級以下的支線飛機68架,約占國內(nèi)運輸飛機總量的11.3%;支線飛機旅客運輸量257萬人,占3%;旅客周轉量20.4億人公里,占1.6%。支線飛機旅客周轉量占廣義支線市場20.3%。123
本文鏈接地址:
http://www.njmyourkq.com/news/show-483.html